原材料成本,对下游企业来说是成本,对上游企业来说又是收入。
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认识,很难想象一个城市未来能怎样生存。如果他们要再养一两个孩子,周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可以满足相应的孩子教育的需要。
第二,这类房屋不可能建设在城市中心,那里的土地价格级差地租更高。北京五环内的面积大约是667平方公里,居住着1000万人口,外来人口就业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选择租赁住房也会本着就近的基本原则。《财经》:具体来说,外来人口对城市到底有哪些价值? 李铁:在中国,只要是城镇化水平高、经济增长指数高的地方,基本都是人口流入地区。这里还存在着几个问题:怎么看待人口,怎么看待城市产业发展,怎么判断一个城市的活力,政府该干什么,怎么做好服务和管理的有机结合。李铁,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在部分特大型城市,一些外来人口正在感受新一轮城市治理带来的压力,他们眼下的任务是:尽快找到新的住所。
需要政府的财政,需要政府耐心的细致的服务,包括责任到位的长期管理,才是真谛所在。《财经》:我们还是分类来看,一些人士口中提到的低端人口,他们对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? 李铁:首先,城市的产业需要这批从事简单和熟练劳动的服务性人口。互联网金融行业鱼龙混杂,在看起来创新活跃的同时,不乏传统欺诈借道互联网技术的案例。
目前来看,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动能,部分来自既有经济部门的效率提升。转型升级、创新驱动需要一个具有强制力的机制或环境来推动。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,银行上市公司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,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甚至超过美国等金融业发达国家,表明银行和其他金融行业在市场开放、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。现实地看,大多数增长动能还是来自前两部分,或者说源于广义上的老经济。
当然,这些处在创新前沿的成果短期内尚难以形成大的增长动能,但对我国整体技术进步、更快进入创新前沿意义重大。网约车则受到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抵制。
思路和机制对头,优势企业将加快成长。做好这个加法,将是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。在发电、配电环节逐步形成竞争性市场,输电环节也可通过特许权或经营者竞标,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潜在竞争者。适应供给侧竞争机制面临多方面挑战。
供给侧改革中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,正是供给侧竞争机制起作用后产生的要求。比如,认可并保护知识向资本的转化,更加尊重知识产权。如何使老经济释放出新动能,关键是要让老经济加上新体制、新机制、新技术、新商业模式。这个领域也表现出典型的创造性破坏特征。
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表现出相当高的生产率,但服务业生产率总体上要低于制造业。二是在国企垄断的行业中引入非国有企业。
在网购快速增长的同时,传统商业减速或衰落。在以往的高增长时期,运用的知识、技术、管理等基本上是已知的,可在此基础上组合资源,这正是为什么高增长能够实现的重要依据。
从这个角度看,释放新动能,大体上应着眼以下几个领域。提升实体经济效率,加强与互联网技术融合。因此,可以在基础产业领域采取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举措,如石油天然气行业允许地方炼油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进入上下游,通过上海石油交易所打通国内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。比如,鼓励传统商业搭互联网快车,实现业态转型。生产性服务业是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,其中包括研发、金融、物流、信息服务等行业。提升实体经济效率 加强与互联网技术融合 互联网技术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、超出预期的一个领域。
我国在创新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应用和市场推广上,原始创新或源头创新甚少,短板主要在基础研究和大学教育。可以预见,互联网与流通和消费端的结合只是序幕,与生产领域的深度融合具有更大潜能。
在这些地区,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展示,多种创新要素汇集、融合,商业模式创新活跃,技术创新也呈后来居上之势。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,较多地以公共产品或与公共产品密切相关的方式呈现。
混改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和展开,一是在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中引入非国有投资者。处在新的发展阶段,新的发展动能从何而来?关键是要让老经济焕发新活力:聚焦基础产业,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。
这类改革在提高行业效率的同时,也将带来可观的投资增量。在金融市场推动更多鼓励支撑实体经济、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准入和竞争。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及其应用、新材料等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。前者可称之为企业混改,后者可称之为行业混改。
通过加深信息密度、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、线上线下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等,提升了部分领域的效率,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。在这一时期,如何激发发展新动能,实现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的发展,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
例如,所谓落后产能,是以技术装备的容量大小,还是以实际市场竞争力状况作为判别尺度?去产能,是人为减少生产时间,还是使无竞争力生产能力特别是僵尸企业退出市场?兼并重组,是让优势企业主导,一加一大于二,还是行政性地拉郎配,让好企业背上差企业?如此等等。当增长更多地依赖创新时,所要求的是增长方式整体性、实质性的转变。
助力优势企业 用好供给侧竞争机制 近期地区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化,在部分企业盈利回升的同时,另外一些企业(在有些行业是多数企业)日子并不好过。延长、稳定科学家、企业家的预期,使之与创新周期相适应。
作者: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、党组成员、研究员 刘世锦 来源:《经济日报》2017年11月17日第15版 进入 刘世锦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经济动能 。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电信用户和最大的电信运营商,电信运营成本理应最低,但资费高的问题依然突出。从供给侧改革的近期任务看,基础产业的改革将成为降低全社会生产运营成本的最重要举措。加强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,公平地向全社会开放或提供。
转变增长方式 激发创新带来的增长动能 尽管我国总体上处在追赶阶段,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短,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并驾齐驱甚至局部领先的势头。如何使服务业不过多地拉低全社会生产率,是一个重要挑战。
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是,如何在顺应互联网融合实体经济大势的前提下,在发展初期给创新者更多的空间,允许他们试错、纠错,同时谨慎处理好创造性破坏带来的诸多冲突和矛盾。供给侧竞争加剧就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或环境。
基础产业放宽准入,也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战场。这套机制的有效性,将取决于与优胜劣汰、优化资源配置相适应的筛选准则和市场纪律。